在军事爱好者的传统理解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基辅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是役,德军共毙伤苏军19万余人、俘虏65万余人,合击消灭敌军约85万人左右。而实际上,解放战争中我第二野战军部队在1949年进行的西南战役,才是历史上消灭敌人最多的一次围歼战,总计消灭国民党军高达93万余人。并且,在“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第二野战军运用声东击西以少胜多的战法,使之也成为最漂亮的一次围歼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渡江战役之后,国民党残余部队已成惊弓之鸟,纷纷向华东和华南沿海逃窜,而唯一尚保有重兵集团且准备负隅顽抗的只有大西南地区,国民党当局也确实有盘踞西南地区伺机卷土重来的企图。此时,进占南京的第二野战军已经秘密担负了进军大西南的任务,但在表面上却摆出一付配合四野聚歼白崇禧集团的作战态势,二野麾下的40万人马(欠四兵团)以及划归指挥的四野两个军(鄂西)、一野第18兵团(川北)共60万大军,即将西进聚歼西南地区的90多万敌人。
为了麻痹敌人和“声东击西”,二野司令部特别命令陈锡联第三兵团乘坐火车由南京对面的浦口出动,沿津浦路再转至陇海路,前进目标直指陕西南部,部队经过河南郑州时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时几乎所有人包括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都认为,二野主力这是要从陕南西进四川,配合在秦岭地区的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共同解放成都。
为了继续给敌人造成错觉,二野第四兵团临时划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在陈赓将军的率领下奋勇向华东地区的江西挺进,横扫赣江左右之敌直趋广东,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则率五兵团大张旗鼓推进到湖南东部。二野全部三个兵团的上述军事展开让蒋介石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即二野主力仍然是以经略华中和华南为主,解放军进军西南一定是从川北和陕南攻入,理由也非常充分:北面有川陕公路,便于大部队机动;背后有陇海铁路,有利解放军调兵;陕北的老解放区可以提供补给等等。
基于这样的判断,国民党方面制定的死守大西南计划当中,尽管在鄂西和川东部属了宋希濂两个兵团,但还是把兵力最多战力最强的胡宗南集团留在了川北和陕南方向,坐等解放军前来攻击。“湘鄂川边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其实也是这样认为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宋司令官居然还调集精锐部队,准备一举合围第四野战军留在鄂西的第47军,子在川上曰:心咋那么大呢。
1949年10月初,第二野战军主力隐蔽完成战役集结,其中杨勇第五兵团从江西上饶地区秘密开进湘西,陈锡联第三兵团则由郑州悄悄南下直奔鄂西,11月1日,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正式打响。杨勇兵团另附第10军从湘西突然杀入贵州,驻防于此的何绍周第19兵团放弃贵阳逃向川南,至此二野完全堵死了四川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撤往云南的道路,
1949年11月7日,由二野司令部统一指挥的第三兵团两个军、四野两个军和湖北军区部队,以迅猛的动作完成了对宋希濂集团六个军的合围,只用四天时间便即完全击破当面之敌,宋希濂被裹在乱军之中向重庆逃窜,他搞不清楚解放军主力怎么就第一榔头砸向了川东而不是川北。解放军通过迂回拦截和跟踪追击的战法,全歼宋希濂余部和罗广文兵团大部,从三面包围重庆,10月30日,重庆解放。
蒋介石和他的高参们如梦初醒,紧急调遣胡宗南集团主力南下增援,其后果就是川北门户大开,解放军第18兵团趁势追杀进成都平原,与解放重庆的二野主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各路部队克服了天候、地理和敌人破坏所造成的重重困难,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到11月20日,代理西南军政长官的胡宗南下令放弃成都,川西地区的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纷纷起义或投降,11月27日成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云南卢汉和西康刘文辉宣布起义,在大迂回和大包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仅用57天时间便胜利结束西南战役,川、黔、滇、康四省全部解放,成为解放战争期间精彩的大陆最后一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3万人,其中正规军、地方保安团队70万余人和游杂武装20多万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